摘要:国外佛教生态思想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开始,相关研究成果明显增多,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哈里斯等对之前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批判反思,该领域研究持续兴盛并不断走向深入,相继形成了护教论、批判论、建构论、德性论、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等研究方式。国内相关研究,台湾学界起步较早, 90年代中期相关研究已颇深入。大陆相关研究大体上开始于90年代末,2007年前后开始有学者对之前的相关研究进行批判反思,这之后,佛教生态思想相关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对佛教生态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佛教 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述评
作者陈红兵,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教授,哲学博士(山东 淄博 255049)。
伴随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欧美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佛教与生态问题,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开始进入高潮。我国学术界对佛教生态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外佛教生态研究均经历了一个由比照生态文化思潮阐述佛教生态思想,到批判反思进而走向理性研究的过程。了解国内外佛教生态思想文化研究的历程及成果,对于把握研究趋势,深化佛教思想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佛教生态思想研究 [见英文版第91页,下同]
国外佛教生态思想研究是伴随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意识和反思开始的。1967年,林恩·怀特(Lynn White)在《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中指出,***是人类中心主义色彩最浓的宗教,是现代生态环境危机的主要根源。而佛教则与之相反,主张整体、利他,是一种环境友善型宗教。受这种观念影响,一些东方佛教领袖及其西方追随者,从佛教自然观、佛性论、生命观等方面论证佛教的生态环保思想。欧美佛教生态思想文化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如下三阶段:
初期研究阶段(1964—1985)。本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很少。这一时期,日本禅宗受到欧美社会关注,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禅宗生态思想研究方面,对之后影响较大的是关于禅宗与深层生态学的研究。其他除了关于佛教生態伦理思想的初步思考外,有关佛教自然观、佛教动物观的文章,还算不上自觉的佛教生态思想研究。
研究开展阶段(1986—1993)。此时,欧美佛教生态思想研究兴起高潮。收集到这一时期发表的相关论文150余篇,出版论文集三种:《生态危机的佛教视角》(Klas Sandell,1987)、《法盖娅:佛教与生态论文集》(Allan H. Badiner,1990)、《佛教与生态》(Batchelor Marine and Kerry Brown,1992)。另外,《亚洲传统思想中的自然》(J. Baird Callicott,1989)等论文集也涉及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特别是约翰娜·梅西(Johnna Macy)、阿伦·奈斯(Arne Næss)等主编的论文集《像山那样思考:趋向所有生命共同体》(1988),更体现了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的甚深渊源。
这一时期佛教生态思想研究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成果最集中的主题包括:其一,佛教环境伦理及其哲学基础。代表人物有斯密斯豪森(Lambert Schmithausen)、斯鹏博格(Alan Sponberg)等。相关研究突出佛教缘起论特别是华严经因陀罗网喻的生态哲学意义,强调佛教环境伦理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特质。其二,佛教与深层生态学研究。代表人物有约翰娜·梅西。其多篇论文阐述了深层生态学“生态大我”观念与禅宗思想的内在关联其三,佛教动物观。搜集到相关论文15篇,涉及的话题包括不杀生、非暴力伦理、佛教素食主义、慈悲观、佛教关于动物实验的观念等等。其四佛教与生态的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搜集到相关论文30余篇,涉及的主题有佛教环境运动,佛教环境运动与入世佛教、生态女性主义等的关联,佛教生态思想与印度文化、日本禅宗、泰国佛教文化的关联等等。其中围绕泰国佛教环境运动及其文化根源的研究最多。其五斯奈德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是美国桂冠诗人,曾在日本习禅,其生态伦理思想深受禅宗思想影响,在欧美佛教生态思想研究产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
兴盛深入阶段(1994至今)。这一时期欧美佛教生态思想研究一方面持续兴盛,另一方面逐渐走向深入。这一时期出版与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直接相关的专著即有20余种,如《佛教与深层生态学》(Daniel H. Henning,2002)、《佛教、德性与环境》(David E. Cooper, et al.,2005)、《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经济学》(Laszlo Zsolnai and Knut Johannessen,2005)、《佛教中的环境伦理:价值观的视角》(Pragati Sahni,2011)、《佛教中的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Padmasiri D. Silva,2014)等。
这一时期佛教生态思想研究走向深入,主要体现在:(1)对之前佛教生态思想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反思,产生了哈里斯(Ian Harris)等的批判论研究,斯密斯豪森、丽塔(Gross Rita)的建构论研究,库珀(David E. Cooper)、詹姆斯(Simon P. James)的德性论研究,表明这一时期,欧美佛教生态思想研究逐渐走向理性;(2)研究主题更加深入细致,如探讨日本道元禅师与深层生态学的关系、对中日佛教“无情成佛”观念的生态意义、中国明清时期动物解放的研究等等;(3)研究领域拓展。如关于佛教生态经济学、佛教生态政治学主题的研究;(4)注重佛教生态思想的系统研究和建构。突出体现在2000年后,《佛教与深层生态学》《佛教中的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佛教、德性与环境》等众多研究专著的出版;(5)更加关注佛教作为本土文化的生态价值,如关于印度、泰国、日本佛教文化生态价值的研究;(6)注重运用社会学田野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研究佛教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价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