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戏剧学的开山之作

摘要:《舞论》(Natyasastra)是印度最早的关于戏剧与表演艺术以及相关主题的一部著作,在印度的文化中相传为一位叫婆罗多(Bharata)或婆罗多牟尼(Bharatamuni)的人所作,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舞论》确切地应翻译为《剧论》或《戏剧论》。在梵语中,Natya一词原始意义指舞蹈,衍生义为戏剧,兼有舞蹈和戏剧的两重含义。该著作并非舞蹈学专著,只是部分涉及作为戏剧表演组成部分的舞蹈。《舞论》对戏剧艺术的起源、性质、功能、表演和观赏进行了全面论述,虽然说这部著作有戏剧百科全书之称,是东方戏剧学的经典,但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全译本,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创作方面。

关键词:《舞论》;剧场;世间法;戏剧法;味论

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2)05-0129-09

收稿日期:2012-03-20

作者简介:毛小雨(1964),男,河南开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

在学术界,常常有世界有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即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中国戏曲晚出,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是在两宋时期出现的,与前两者起源于公元前或公元前后的时间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戏曲在戏剧形态、舞台模式、戏班组织、表演美学方面与梵语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硬要将其和古希腊戏剧相提并论,从时间与空间来讲并没有梵语戏剧更合适,并且自希腊罗马戏剧之后,欧洲中世纪戏剧以及莎士比亚戏剧乃至美洲大陆的现代戏剧,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基因类似,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姑且称之为西方戏剧体系。而以印度梵语戏剧为代表的东方戏剧虽然在血缘关系上没有西方戏剧那么明晰,但由于相似的表现手法和美学追求,因此,当推印度梵语戏剧为执东方戏剧牛耳。在世界戏剧的初创期出现的这两种戏剧样式决定了东西方戏剧的分野。因此,我们现在说世界有两大戏剧体系,即东方与西方戏剧体系似更为妥当。

虽然说古希腊戏剧和梵语戏剧是人类历史上初试模仿艺术的啼声,但是它们乍一亮相,就光彩照人,达到了相当惊人的艺术高度。不光创作实践如此,它们在戏剧理论方面的成就也不输于舞台呈现。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展现出哲学思辨的光辉,那么,印度婆罗多牟尼的《舞论》则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宏大总结了东方戏剧的智慧。

一、《舞论》是部什么样的书

《舞论》(Natyasastra)是印度最早的关于戏剧与表演艺术以及相关主题的一部著作,在印度文化中相传为一位叫婆罗多(Bharata)或婆罗多牟尼(Bharatamuni)的人所作。虽然不少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作者不实,但目前有印度学者认为从全书的文字连贯程度上讲,应该是一个作者无疑,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舞论》确切地应翻译为《剧论》或《戏剧论》。在梵语中,Natya一词原始意义指舞蹈,衍生义为戏剧,兼有舞蹈和戏剧的两重含义。该著作并非舞蹈学专著,只是部分涉及作为戏剧表演组成部分的舞蹈内容,它实际上全面论及了戏剧的起源、性质、功能、表演和观赏,对戏剧艺术进行了全面总结。

长期以来,这部著作早已散佚。随着西方世界开始关注梵剧,人们逐渐从间接材料知道有这么一部书,但一直搜求不到。直到1865年,美国人费兹·爱德华·霍尔(Fitz Edward Hall)发现了《舞论》的7至8章(17-22和24章),并把它们作为另一部戏剧学著作《十色》(Dasarupaka)的附录出版。1874年,德国学者海曼(Haymann)发表了关于《舞论》的文章,之后,法国学者保罗·雷诺德(PaulReynaud)发表了校注的第18章。由此,在西方学者的带动下,《舞论》研究在印度逐渐兴起。

从20世纪50年代起,印度诗学研究的开展,为梵语戏剧学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通过《舞论》、《舞论注》、《十色》、《文镜》等梵语戏剧学著作的中译,中国学术界对《舞论》有了初步的认识。金克木在1965年为《古典文艺理论译丛》选译了包括《舞论》、《文镜》在内的三种梵语诗学著作,并于1980年出版了《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其中包括《舞论》的三个章节。金克木在对《舞论》等理论著作的翻译过程中,对梵语戏剧学中“情”、“味”、“色”等重要的概念进行了定义,为国内梵剧理论研究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材料。在黄宝生长达33万字的《印度古典诗学》(1999)研究专著中,上篇《梵语戏剧学》介绍了梵语戏剧源流和梵语戏剧学论著,并对梵语戏剧学中的“味”和“情”,戏剧的分类、情节、角色、语言、风格、舞台演出等分别进行了论述,对梵语戏剧进行了理论梳理。2008年,黄宝生编译的《梵语诗学论著汇编》中,有至今为止翻译章节最多的《舞论》中译本(共十一章),并翻译了《十色》、《文镜》的全文以及《舞论注》的节选。《梵语诗学论著汇编》中对以上四部理论著作的翻译,为梵剧及梵语戏剧理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材料。金克木、黄宝生两位通过对《舞论》、《十色》、《舞论注》、《文镜》等理论著作的翻译,均对梵语戏剧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尤其黄宝生的专著《印度古典诗学》中的上编《梵语戏剧学》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以《舞论》为代表的印度梵语戏剧学的理论概貌。

在理论研究方面,囿于《舞论》译本的缺乏,中国对其研究还处于浅析阶段。1983年,余秋雨在其《戏剧理论史稿》中设专章对《舞论》进行专门论述,描画出梵剧戏剧体系的大致轮廓。但由于余氏限于当时的条件,主要是对情味论做了介绍,还很不全面。

1985年连文光、陈邵群发表了《印度(舞论>与我国古代文论几个问题的比较》一文,对我国的“中和之美”和印度的“情味”作出比较论述。1991年黄宝生在《印度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文论》一文中,对“味——情感——普遍化”进行了详细论述。2006年郁龙余等人合著的《中国印度诗学比较》一书,全面对中印两国诗学的发生、传播以及具体的诗学理论进行比较阐述,其中也涉及印度古典戏剧理论著作《舞论》的比较研究。此外,散见于各大期刊的李大朋《<舞论>与(诗学)——论古印度与古希腊戏剧情节观念之异同》、尹锡南《<诗学>与<舞论>的两组关键词比较》、尹锡南《<诗学>与<舞论>的戏剧理论比较》、蔡俊《<文心雕龙>与印度<舞论>之比较》等论文,大多是从文学理论或者说诗学理论出发的,缺乏戏剧学的探讨,可以说忽略了《舞论》这部著作最核心的部分,从中也可看出中国学界对这部著作的认识还有些片面。

推荐访问:开山 之作 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