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感悟和体会5篇
汶川地震感悟和体会篇1
十四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汶川、对四川乃至全国人民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和永世难忘的创伤。但是,在天崩地裂、家园毁损、家破人亡的灾难中,体现出的却是悲伤中的坚韧,危难中的团结,流淌着中华民族千载繁衍的血脉亲情,闪耀着万难不屈的民族精神之光……
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今日特发布这篇文章。该文通过自我的亲身经历,就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人们的惊恐、牵挂、互助与援手汶川的大爱等,作了鲜活的回忆。
时移世易,祈佑华夏祖国永世相安,繁荣昌盛!
汶川地震感悟和体会篇2
十四年生死两茫茫。
十四年了,昔日化为一片废墟的汶川,早已建起列列洋房,条条大道,经济增长迅速,当年劫后余生的人们也继续着各自的精彩生活。时间会抚平人的伤痛,也会让思念韵味绵长;时间会让废墟焕然一新,也会让记忆斑斑生锈。十四年了,我们很少会再提起当年那一场浩劫,也不会去想象,那遇难的69227人和那些留下残疾的人本该拥有怎样的生活,幸免于难的我们则要继续面对生活的困惑,时代的变革。我们都在为自己、为家人考虑着,承受着生活的种种压力与挑战。
许多人在忙碌的工作、接连的挫折之中忍不住怀疑,这样活着的意义究竟何在?于是有的人,选择随波逐流,且行且看,失去了从前壮志踌躇的心气;有的人,惶惶终日,嘴边充斥着抱怨,心中尽是倦怠。而在这群人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生活中屡战屡败的年轻人,聚集到这里当了主力。他们本该在社会扮演的新生力量、发展革新的导火线的角色,但是,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中难以自拔,空洞机械地活着,他们甚至丧失理智,缺乏情感,缺乏意识,漠视约束,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这催生出一种奇异的文化现象——“丧文化”,它反映出当代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气神”是其最大的资本的话,那么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本是朝阳蓬勃之辈,结果却呈颓日迟暮之状,这恐怕是谁也无法承受之重。如果未能认识到其间蕴藏的巨大危机,从根本上找到帮助青年人抗衡“丧文化”侵蚀的精神起搏器,从中泵发出年轻力量与人性光辉,那么整个社会发展的脚步也会在“负能量”的"积重难返之中渐趋停滞……
但是,有一些年轻人好像被这样的“丧文化”赦免了,坚守住了他们心中明艳的精神世界。他们是真正经历过浩劫的年轻人。
重灾区青川县初二学生强天林,在地震后惦记家中,偷偷溜出了学校。途中遇到山体滑坡,千钧一发时,一名解放军叔叔用身体为强天林挡住砸下的石头,当强天林搬进了新家,救他的军人却就要离开了!临行前一天,军人将一摞笔记本塞到强天林怀里,鼓励他说:“你要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叔叔,终有一天,我会成为你!”强天林隔着车窗,用尽力气大喊。从那时起,强天林开始了逐梦征途。初中时,强天林学习成绩并不好,地震后,他的学习成绩从排名倒数一跃成为前几名,顺利进入了重点中学。高中三年,他将所有精力用在了读书上,满脑子都想着考军校,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就在所有人认为他不可能的时候,他成功拿到了国防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随后,强天林来到工程兵学院进行培训,这一年,不管骨折还是膝盖积液,还是面对挫折失望无助时,他都会想起他对解放军叔叔的承诺——我一定会成为你。为了这一个承诺,他一往无前。2016年央视节目《了不起的任务》中的武警教官蒋雨航令人们觉得似曾相识,当年18岁的他在地震中被上海消防救出,重获新生的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上海消防,多次执行救援任务,如此年轻,却临危不惧,表现卓越。
还记得08年9月6日“鸟巢”里的芭蕾舞女孩吗?她在残疾人芭蕾舞演员的托举下飘逸起舞,地震夺去了她一条腿,却阻止不了她尽情起舞,健全时的她追求的舞蹈时遇到的困难在现在的她看来反倒不过如此,现在她的舞步是那样轻盈专注。从事特殊儿童教育工作,辛苦是必然的,但是董翠霞老师很有耐心,因为困难总是会为热情让路。“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这位爱笑的老师时常这样鼓励自己,这句朴实的话来自十四年前一位志愿者的书信,那时候年幼的董翠霞正在汶川灾后的康复医院中,经历着她的至暗时刻。在志愿者们的关心和鼓励下,她渐渐走出阴影,还在2013年的雅安地震中担任志愿者;她大学选择了幼师专业,并加入了茴香枝公益机构组织,成为了一名颇具专业素养的志愿者。他们那样纯粹地活着,并不计较什么得失难易;他们坚定地投身生活,活得那样义无反顾。
灾难之后,我们沉沉哀痛,哀痛过后,活着的人还要抬起头来,挑起离去的人的担子,继续走下去。我们很奇怪,为什么那些亲身经历了劫难、生活中同样困难重重的人,往往是活得精彩,活得无怨无悔的人?为什么在逝去的人心里眼里无价的生命,被我们活得平淡无奇?有人说,活着的人,就是要替死去的人活过去。真正亲身经历了生死考验和生离死别的人,才会真切看到生命平庸外壳之中的无上价值,他们感念逝去的人不能再享有这样的价值,他们会比以往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计较得失苦痛,就是纯粹地活着。因为他们早已看到,自己的身上,有高于任何苦难坎坷、功名利禄的瑰宝,那就是我们自己寻常而伟大的生命!他们觉得,辛苦付出与无私奉献,是对生命的回馈,而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人生命,则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一件比其他任何事物更有价值的事。
灾难过去,就让它永不重临;斯人已去,便让他们安息。而我们这些鲜活的人,不应该留在迷惘与痛苦中霉变,而应拾起逝者生命的价值,继续前行。在哀悼中低头不是向上天屈服,而是对生命的反思;我们纪念地震中逝去的人们,是在对他们许下生命传承的诺言。虽然前路波诡云谲,我们也可做一个纯粹的行者;纵然前路山高水阻,我们也应活得义无反顾。
汶川地震感悟和体会篇3
十四年前的今天,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山川破碎,举国悲恸。危难之际,张祥青董事长和张荣华**作出“为孩子们建最好的学校,建震不跨的学校!”的承诺。
十四年后的今天,一批批荣程学子用“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永不言败”的精神,托举新时代的希望和梦想,在感恩、传承与拼搏中,让爱持续漂流,立志报国成才!
在汶川地震14周年纪念日前夕,在荣程钢铁集团21周年、融诚物产集团1周年之际,略阳荣程中学的孩子们发来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字。他们的文字,让我们看到这一代奋进、感恩、向上的少年已经成长为如时代所愿。他们的言行,让我们看到“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永不言败”精神的传承。
汶川地震感悟和体会篇4
生命是什么?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我告诉你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生命是绵延的山峰,壮丽挺拔;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今天看了这段视频我才知道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喋喋不休。让我们走进汶川地震!
救援人们的脚步声刚停留在废墟前,就看到一个小孩在拼命的找他的家人。天黑了,这个小孩叫救援人们都回去,可他们知道只要有一丝的希望,他们就不会让它溜走。于是,救援人们说:”你放心,我们不会回去的。在救援人们的帮助下,这个小孩的家人得救了。这个小孩高兴极了!在另一边,从废墟下有听见微弱的声音。这是一个生命!救援人周庆阳叔叔去救徐阿婆,可是洞口太小了,于是救援人们准备把洞口弄得大一点,周庆阳叔叔决定用身体去拉徐阿婆,徐阿婆说她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下。时间啊!请你慢点走,给生命一个庄严的时间。在徐阿婆休息的时候,她递给了一块毛巾给周庆阳叔叔,可他把毛巾给了别人,继续营救徐阿婆。这是多么伟大,多么感动。在废墟还埋着多少的生命,可是我们救援人们从没有放过这些生命!我们只是希望时间你慢点走!
生命是微弱的,可也是强大的。这些画面刺痛我们的双眼,更刺痛我们的心灵。在未来的日子,让我们手牵手,十指相扣。生命的珍珠依然在我们手心,经历了死亡,它变得更加透彻,更加夺目。
汶川地震感悟和体会篇5
我出生在2008年5月13日,还记得在我五岁生日那天妈妈对我说:“飞飞,你知道吗?在你出生的前一天,我国的四川省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很多人因此而失去了生命,所以你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那时我还小不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如今已过去了十四年,直到上个星期我看了汶川大地震的纪录片,那是一场八级大地震,顷刻间房屋倒塌,高楼大厦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还来不及反应什么就已经被瓦砾埋了,救援人员在废墟里发现了一位母亲,她已经死去,但她跪在地上用身体护在她孩子上面,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了孩子,孩子被救出时,人们发现这个几个月大的婴儿怀里有一个手机。手机里写有这样一句话“孩子,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纪录片里还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可是看到这里,我却泪如雨下。大灾大难面前,母爱,孕育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这一刻,我流下了心疼的泪水。
是啊,妈妈说得对,难道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吗?看完纪录片,我擦干脸上的泪水对妈妈说:“妈妈,谢谢您给了我生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推荐访问:汶川 地震 感悟 汶川地震的感悟 关于汶川地震的心得体会 读汶川地震感悟心得 汶川地震感受 汶川大地震心得感悟 关于汶川地震的感想 汶川地震心得体会简短 对于汶川地震的感想 对汶川地震的感想 汶川大地震的感悟